Skip to content
全部雜誌1年10期月刊 + 1期特別版 ( 加拿大雜誌除外 ) | 本港包郵 | WHATSPP: (852) 62862875
全部雜誌1年10期月刊 + 1期特別版 ( 除加拿大雜誌除外 ) | 本港包郵 | WHATSPP: (852) 62862875
「這是不對的!」──幼兒的正義感

「這是不對的!」──幼兒的正義感

《不要踩到老虎尾巴!》的故事主角珊珊正義感十足!相信家中的小寶貝也會「路見不平」,激動的跟爸爸媽媽指出別人的「不是」。這是在「打小報告」嗎?他們更多的是確立價值觀,尋求安全感。

 幼兒的同理心和正義感

──「小偷,把媽媽蛋糕還給我!」

 

故事中的珊珊正義感十足,她知道蛋糕是準備給老虎品嚐,但卻被阿木偷食,之後蛋糕又被老虎推跌到地上……她覺得這是浪費、不對的事情,為此她作出大喊、大吼等行為表達不滿、反對的情緒,並希望糾正對方。

 

耶魯大學有研究指出,數個月大的幼兒已經對「好」與「壞」有概念,並能分辨出來。另外,又有研究指出,3歲大的幼兒已經發展了強烈的修復式正義感*。研究場景十分有趣,每位3歲幼兒會面對兩至三個公仔,當在坐各位面對不公情況(如物件分配不公、蒙受損失和有人偷竊),幼兒的注意力並非放在物件去向上,而是放在受害者上,有機會時會把物件歸還給擁有人;但當做壞事的一方因做錯事被懲罰時,研究對像會為此哭泣起來。

研究人員Keith Jansen指出,3歲大幼兒的同理心比成年人的更進一步,會感受到一事對他人產生的情緒︰「當孩童看到有壞事發生時,他們的注意點會落在誰被人懲罰,多於誰做了壞事。」相反,較年長的人可能會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懲罰做了壞事的人。亦有神經科學指出,幼至8個月大的嬰兒已會對別人的傷心和哭泣情緒作出反應。

至於5歲大的兒童,他們對賞罰制度較有概念,在見到別人因做壞事被懲罰時,認知這是做了壞事後責任,所以表現會較冷靜。

*與應報式正義不同,修復式正義不追求懲罰犯錯者,反而會追求修復因錯事而損壞的關係。

 

正義地「打小報告」=價值觀建立?

 

 

──「你以為對小朋友叫很威風嗎?看,媽媽烤的蛋糕現在都被糟蹋了!」

幼兒在學前就會從照顧者的言行舉止、對自己的讚美、指令和阻止行為中吸收到許多的價值觀,例如「爬高是不對的」、「出門要穿鞋、戴口罩」、「見到姨姨叔叔等要叫人」等。學前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所有就是他的整個世界,若果幼兒觀察到有事或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本來的認知,如街上有人沒有穿鞋子走路、沒有戴口罩,或家中的哥哥姐姐爬上梳化高處,在家庭聚會中有某某家人沒有和在座每位打招呼等,這些行為就違反了本來已建立的價值觀,會觸碰到他們神經。

對幼兒而言,規矩是一定要遵守的,否則照顧者會感到不高興。在自己感到環境是安全時,他們會開口指出人們的「錯處」,讓照顧者給予自己價值肯定。這時,照顧者的解釋就十分重要,若果家長簡化理解此行為為「打小報告」,因而打斷、不解釋行為,幼兒便會對此事感到困惑,甚至會誤會自己說錯了事而令照顧者不高興。

家長對於幼兒和小朋友打的「小報告」不用太過擔心或苛刻,因為這也是建立價值觀和自我認知的一步。從幼兒的角度看,這是一個了解世界的好機會!

 

按此訂閱小小青蘋果,滿足處於萌發時期的幼兒所需。

 

參考資料︰

Riedl, K., Jensen, K., Call, J., & Tomasello, M. (2015). Restorative Justice in Children Katrin Riedl [Abstract]. Current Biology, 25(13), 1731-1735. 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ub.2015.05.014

Previous article 小石頭,大冒險──你的孩子有耐性嗎?
Next article 「不用了,謝謝。別管我,我不想玩……」 ──傾聽小朋友講不出的心聲

Leave a comment

Comments must be approved before appearing

* Required fields

x

x